诗意·画境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时间:2017-01-13 19:04 阅读:
  



诗意·画境

 

每一件好的艺术作品都会给人以愉悦,或给人以联想,或通过创作艺术作品来表现艺术家当时所有的心境,总之是它能调遣人的情致,让人在玩味艺术作品的同时,进入到某种精神状态。

如诗,读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这就是一幅幅的绘画,给人的感觉是激昂壮烈,动人心魄。

同样是李白的诗,“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则给人的感觉却又是如在缥缈幻境中,好似与清风上下,水晶境界之游,人在其中,心在其中,怎不是仙般感受。

李白的送别诗章,“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行。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自然是一种惜别感伤了,此中情一目了然,思则是千番反复。

这是诗,也可说是一幅幅的画卷。也同样,一幅画卷所带给人的联想也就诗,这是触景生情,由你图画的内容来引发人的联想,勾起千般思绪,挥不去的袅袅情怀。岂不就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

再读一篇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中的“破”字不只是点出了国破,也点出了全诗的总体基调,山河虽在,逢草木春深,一个“破”字便道出城池破败凌乱而非旧日境象了;花溅泪,一个“溅”字,便把花的露珠写成了是人在感叹时局而溅泪抑或是花也如人一样在溅泪;鸟惊心的“惊”字是人在“恨”别时,鸟的叫声也惊心动魄,牵肠挂肚。通过这些景物来铺述“烽火连三月”的劫后场景,才有了“家书抵万金”感叹。忧患时局才使“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把诗中的景象变成意象了,也更能突出作家当时的心理状态。

同类型的,苏轼的卜祘子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中的“缺”“断”“独”“孤”“惊”“无”“寒”“冷”八个字把每一句都注入了感情色彩,使每一景物都变成了特定环境中的一个个带着主人公感情的景物,使它们变成了即是人物也是景物的意象,表现出人若孤鸿的这种心理状态,又通过这些景物的罗织,使读者进入作家所描绘的凄凉哀婉的境界。

诗学家把物象通过自己的感情加以变化,使它们服从于本诗篇的主体,这种加工过的景物——物象叫意象,通过这些意象铺垫成的这种理想化的境界叫做意境,这样的诗章直接引你入境,是诗人所专指的境。诗学家把这类手法叫不隔,按原生态景物表现的叫隔。隔的诗篇如陶渊明、王维等,隔一类的诗章有时也可以产生多意性。

画家的画又何尝不是呢,原状地把题材描绘出来的手法叫做再现,而夸张变形的叫表现。这种表现,也就是所描绘的景物,是已经按自己意图加工过的题材了,这样就更直观地表达了作画者的心意,画作中的物象也就相当于诗中的意象了。

画家使题材变形,也本来是让读画者入境的一个手段,但如果是为了博一个与众不同的彩头,而变形成为自己的作画语言的,就是本末倒置了。

变形,说是绘画的语言也好,或是如诗中的意象也好,这样的作品代表着画家自己的心态,一般的观画者都能品味出来。所以,作品中通过些许夸张所表现的愉悦、悲壮、清新、苦涩、恬淡、雄浑等等气象都能感染观者,也是作家的心灵写照。但如果总是表现那些荒诞、破败、丑陋、凌乱或其它一些不可思议的画面,那么观者是不是要思考一下作者的心理是否正常呢。比如说毕加索的作品,如果看多了,就要小心自己是不是神经都错乱了。

变形是一种手段,能使读者进入你所营造的画中意境,有些变形却能使人进入邪境,使人迷茫,不知画家怎么想,亦如歪诗之不知所云。

不变形的作品也一样能达很好的诗境,精美得能使观者百人百感,甚而是联想无尽或是浮想联翩。山花野卉,鱼翔鸟飞,老树参天,高峰巍峨,小桥流水,美人簪花,那一处不是诗意盎然,诗人、画家陶醉于自然,为自然写照,你的作品不也尽是诗意沛然吗。

诗言志,诗所云者,自己的心意,所以古人解释说“志者,心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就是先贤们说的诗,更有直白者,如“志者,私意也”。诗是剖白自己胸臆的,诗意是通过景物来抒发情怀的,书也是的,画也是的,不论是那一种的艺术作品中,都在表达或是渗透着艺术作者的世界观或是情怀,或是代表作者的心意,所谓的言志,或者说,是诗。

诗意也就是心意,只是相对的高雅了一些而已。

就象是画上题诗,主要是画后兴致未尽,题以诗句,谴以兴致,其实是把自己的情绪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了,同时填补了画面空白,嬉说之是画不够,字来凑,即添了许多雅趣,也足显画家才情。所题诗句(有时是一段文字)有时是见画中景物生以情致,有时是借题以生发,有时是假借诗以联想翩翩,浪漫一下情怀。有时做一篇杂文小记,文笔美,书法好,本身也是一种艺术载体,也是抒怀畅意,假以丹青画卷,更是神采飞扬。当然,这种方式也多有几人合作的,也一样是珠联璧合。

诗意,画境。自然,作画的,观画的,是一种陶冶,只要我们的心境是美的,是高洁,是恬淡,是一种不可言喻的,是诗意吧,所以再看这类艺术品时,有时就会进入其中,不知是在画里画外,不知是在看画还是在作画,这是读者与作者的共鸣,能产生这种现象的,是画中之境,画外之音,有时就是一缕诗意。

书画家的每一幅作品,都能表达出书画家作书画时的心性,或是淡泊,或是遣兴,或是畅怀,那怕是应酬的心态从作品上也能看得出来。

画中所显示的,有的俗气,有的富贵气,有的霸气,有的媚气,有的野气,有的怪气,有的庙堂气,也有的是书卷气,不只是这些些许,只能说是什么人表现的有什么气了,什么人也多是欣赏什么气,至于说喜欢那一类,是个人爱好,无可厚非。江湖人有江湖人的兴致,富贵者具富贵者的奢华,治学者自是学者的清雅了。

诗意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自然是书读得多,人亦儒雅。学问渊博了,才情也有了高度的变化,印象中的诗意,平时赏读古人的诗词,曾经迁想过的那些境界,再见到有与之相类似场景的画面,自然是大有亲近之感的。

所以是读诗词多的人也自然是品诗意的高手。读书多的人作画,自然是的多书卷气,多哲理,或多诗意。赏画的也自然是品书卷气,或品味哲理,或陶遣诗意。

心境清和,眼中所看到的,自是青山碧水,白云淡淡,林木悠然,再加上腑蕴华章,焉不是诗传心意,画泻情怀,诗耶,画耶。

 

2013年3月5日李硕信笔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您的评论通过管理员审核后会显示在最新评论中)
呢称: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