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沧桑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时间:2017-01-13 19:17 阅读:
  




大地沧桑

                   ---我的地质密度说

 

本文从地质密度的角度来解说:

地球的形成与终结的模式,

恐龙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球变暖的原因等其它问题

 

大地是在变化的,这毋庸置疑,但它是怎样的变化呢?

这就是大海在吞噬着陆地,这全都是由于环境的污染,导致臭氧层的破坏而造成全球的变暖、冰山的融化吗?其实,这种答案似乎是浅了些。

今天我所说的,是从这个星体的形成及地质密度的变化,以及相应的一些现象,我就从我所认知的做一番解释,夸大了说也算是一种全新的有关地球方面的推测性的学说吧。

 

好多的地质科学家们都普遍地认为,是46亿年前形成的我们的家园­­——地球。关于这个,我没有任何的依据,暂放下不说它的形成年代了。但它不论是宇宙浮尘几百亿年凝聚成巨大的星云,抑或是别的星体爆炸残骸,或者说是还有好多的大宇宙原始物质星体,总之是它们与巨大的水分子星体相聚合成为我们现在的地球初始。

那么,水分子球体的来历呢,我推测,在太阳星体还没有形成太阳时,也就是它还没有起火的时侯,它应该是有大量的水分子存在其中的,随着它密度的增强,太阳星体自身的压强的增大,它的自身温度也在增高,随着太阳星体自身的密度、压强、温度的增高,太阳星体中水分便一点点的蒸发了出去,犹于是被挤出去了一样,随着太阳星体的温度越来越高,太阳星体的水分也被蒸发,而凝聚在太空中越来越多的类似于星云在浮动,随着太阳星体的温度增高及后来的火起后,这些水分子云也就随着太阳星体高温的扩大而距离太阳越来越远,它们在宇宙中冷却成水或者成冰。当然,它们也有可能在形成水或冰时也夹杂着一些因太阳燃烧而产生的灰吧,它们在宇宙运动中便形成了这个巨大的纯水有时也是成为冰的星球体,但它们有时也是大的云团,有时又是水,或可能更多时还是混和体的。

大家都知道,太阳的体积与地球比起来,咱们的地球可是太小了,就知道太阳中的水有多少了。其实能到咱地球上的水,也可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剩下那些还散落在浩瀚的大宇宙中呢。这只是说了一个太阳,还有那么多的类似于太阳的星体呢,这些个水们或者还有别的物质,在大运行时也就相互的物以类聚在一起了,况且大宇宙物质本身也是有能成为水的原初物质的。如果大爆炸学说是对的,那时的宇宙空间与现在宇宙比,也就是相对的很小的了,那它们就更容易在运行时相互地聚在一起了。

在宇宙中也应该是物以类聚的,太阳火起后,它的越来越多的灰也散播于宇宙中,不知是多少多少年的聚集成大的云块,也可说是一个个小的星体吧。它们也在相互的兼并成更大的星体团块,再后来就是它们与咱们刚表述过的早一些离开太阳星体的水分子星体的结合。当然也有可能,这里也有别的星体爆炸残骸,也可能正是这一星体爆炸所产生出的能化为的力量,才至使它们骨肉相聚的,尤其是水的吸附能力是很大的。

这个结合体也就是咱们的现在的地球初始,而这同时的另一个大一些体块因为离得远,也可能是由于自身的体大的原故,而能产生一定的力衡,使它即受地球吸引力的影响而围绕地球旋转,同时又被太阳及其它宇宙星体力的影响而不能被地球所吸附,这就是我们地球的亲戚——也是一直在我们身边的月亮了。而另一些太阳星体的灰尘则有的变成了一些不知名的星云,有的还散落在大宇宙中,有的则可能成为了别的星体的跟班了。

 

地球初始时期,也可说是密度最稀疏的时期,甚而是都看不出是个实体的球形,大概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混沌吧。再经过每隔动辄是几十万年或几百万年,甚至是多少亿年就有一次的大的冷暖变化,使它变得灰飞无形迹,水流无东西,但必竟是大体的分开了水与地的形质。因为密度越是稀疏,它的吸引力就越小,这可以从动物学中来证实的。比如,早期的动物都是大的这种现象来推测这种说法的。我也是在为画动物而研究动物学,在学习动物进化史时,才意识到地质密度这个问题的。

这期间也不排除有一些大的体块如其它的星体爆炸残骸等也在水面上浮动,必定此时地球对这些个大块头还没有足够的地心引力。甚至是好多的体块及云状物就象乱搭乱架在一起一样,根本谈不上地心呢,只是表层在地球宇宙大暖季时才化了一部分呢。

 

随着年代的沉积,地表也越来越硬起来,形成了有形的陆地,当然面积也是很大的,这时期的地球也有了一定的密度了,有了一定的压强,这球心也有了一定的温度了。地球中部变成为,混和了土的水状物,陆地体块也只是漂浮于水上,随着年代的沉积,土地的密度也高了些,才逐渐地往水下沉了些。就是这样的一种模式下的,大地的密度越高,也就越往水下沉积。这期间没有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几大洲之说,可能就是北极的大部分陆地与南极的部分陆地而已,它们覆盖了水球的大部分面积。

年代的增长,密度的增高,南北两方面的陆地也继续往水球中部沉积,直到它们两方面在水球体中接触并越来越多,这样才形成了真正的地心引力,尽管是微乎其微的,但此时的陆地面积却是小了,但尽管如此,大面积陆地此时还是没有被海水分割开来,同时也有一些个内陆间的海依旧还在呢。

 

逐渐的海水中有了生命体在活动,本来是宇宙中就有核酸等生命物质的存在,在有水有温度的情况下也就自然而然的开始进入了生物的进化历程。

海洋中有生命体活动时,大陆上可能还没有生命的迹象,这可以打个比方,在有原子能爆炸的地方,一般是好多年都不适宜有生命存活的可能一样,这必定是别的星体爆炸残骸和太阳星体的灰啊,这期间还没有发展到适宜生命体存活的环境呢。

随着海洋中单细胞藻类的增多,地球上渐渐的有了氧气。氧气的增多,形成了可供生命体进化的空间,这样也就有了浮游生物,有了虫子,有了鱼,有了两栖类的爬行动物。它们在掠夺生命物质中存活,但它们随时也被别的动物掠食着,繁衍着。不论是动植物的有生命史都可说是生命物质的掠夺史,如菌、藻等疯狂吸收体外的水和氨基酸、甚而是微量的矿物质如钾、钙、锌、铁、铜等,而昆虫类再吃它们,而它们再被更大的动物食用,就这样食草动物吃植物,食肉动物再吃食草动物,大的食肉动物再吃小的肉食动物,大的肉食动物死后再被别的动物吃掉,腐烂的物质再被菌类分解,被植物吸收,就这样周而复始,这也就是使它们进化为更加强大的原因,随之也就有了恐龙等特大型的动物了。

 

有恐龙的时代,陆地已经有了适宜生命生存的环境了,尤其是可以存活大型的古老动物,现在它们都灭绝了。它们灭绝的原因至今是众说纷纭,他们说的也似乎是都有道理,但他们都没有意识到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有恐龙时代的陆地的密度还不够,因为陆地密度不高,所以地心的引力也就没有那么强,这样,这些庞大的生物才能尽情的驰骋于这一大片的绿洲之上。因为当时的地球吸引力还不强,不至于造成这些庞然大物们有负重感,随着地球密度的增高,地球引力也就越来越增大了。它们后来也绝对的越来越不适应地球引力对他们造成的那份沉重感,假使没有其它的诸多原因,它们也绝对的无法再生活于这样坚实的陆地上了。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的庞然大物就只能去海洋中看大鲸鱼了,它们的身体是绝不会比恐龙小的,可它们还是存活在地球上的,它们是借助于海水的浮力来抵消地球现在强有力的吸引的。

时常在网上能看到巨鲸在海滩上搁浅,还有好多人往它们那庞大的身体上淋一些微不足道的水,我要向这些善良人的善举致谢。但是,不管淋多长时间的水,这些庞然大物们也很难像以往一样翱游于大海了,也是因为它们自身的体重过于大,失去了海水的浮力后,它们的内部会被自重所压伤,甚至是致命的伤害。

大型的恐龙如果活到现在,以它们的重量,地球引力对它的制约,食肉类的是很难抓到食物的。比如现在雄狮,就多是吃雌狮抓捕的猎物,它们的体重也就是450公斤左右,就尚且如此。再比如,我们现在陆地上所能看到的最大体积的动物,大象。成年的健康大象是不会卧在地上的,它们自身重量会压断它们所有的肋骨,它们只有小象才可做一些卧式休息的。再想想恐龙吧,不论是食肉与食草的恐龙,它们几十吨的体重,大得可以是十几只象的重量,以现在的地心引力,它们的四肢根本就无法承载它们自身的体重,更何况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后两腿着地呢,除非它们也都下到水中去学鲸鱼样生存,才可以度它们的残生。

 

动物还在不停的进化。当然,大陆地,我们这块大的绿洲也在一点点增强它的密度,也就是在一点点地往下沉。当两栖类动物进化成单孔动物,由单孔动物中的一部分进化成鸟后,剩下的一部分再继续进化成有袋类动物。这时的陆地已经部分下沉于海中,再以后,海水才把陆地分割开而形成一片片各体的洲的,但此时的好多洲还是相连的,如现在的欧洲、亚州、非州、大洋州当时就是一片的,而南北美州也是没有分开的,白令海峡也还没有形成,这期间也还是欧美大陆的通道。

这一说法也可以从宗教上看得出来,萨满教是比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大名教都要早上上千年或更早的古教了,它在北半球上普遍地流传着,演变着,这从它们的宗教服饰上及宗教仪式上还是可以看得出来的。假使它不是发展的早,那么基督教、伊斯兰教及其它的一些教的成熟后也就没有它的广泛流传了。萨满教能较早地广泛流传于北半球,也证实了人类早期时,白令海峡还没有形成,不然以当时的人的能力是渡不过海的。

那个时期的阿根廷与南极半岛也是相连的,只是在后来的地质运动中才形成了德雷克海峡。可以说,这期间的欧亚非美、大洋州、南极州大陆都是相连的。前些年的大陆漂移学说,其实也是看到了洲与洲之间形成的界线相吻合,才打出了这么一个让世界地球学者都为之惊叹的说法,早期的大陆地块也确实是漂移了一段时间的。后来就开始了逐渐地下沉。早期我也是很欣赏这个学说的,也受了一些的启迪,才使我在地质学上有了兴趣,在这里,我要说的是,这种界线的吻合不是飘移而来的。

地球的密度在增大,可它的体积却在变小,大陆块也正在向地心下沉。它原有的面积较大,已经成为了地壳的表皮,随着地球体积的变小,它的地表不得已的随之弯曲再弯曲,在这种力的作用下,固化的地壳在承受不了的情况下,开始分裂,也就象被掰开了似的,形成了表面的海峡,深处的海沟。地表在这种情况下的分裂,它的边缘也自然就是相互吻合的。这种渐变的情况才出现了后来的东欧与北美之间的白令海峡、阿根廷与南极半岛之间的德雷克海峡、东欧的鄂霍次克海、印度与缅甸之间的孟加拉湾、马达加斯加与莫桑比克之间的莫桑比克海峡、格陵兰与芭芬岛之间的芭芬湾及戴维斯海峡等,印度尼西亚中的望加锡海峡与爪哇海、我国的台湾海峡及南海与勃海等等也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现在的单孔动物已经剩下为数不多的几种了,可是由它们进化而成的鸟却漫天翱翔,甚或是迁徙于因被海水浸没而分割成的南北几大洲之间。大家有兴趣可以比较一下,大部分的鸟类智商都低于哺乳动物的智商,动物进化的程度越高,相对比智商也是越高的,鸟类动物与哺乳动物比,它们中间还隔着一个有袋类动物呢。同时,鸟类动物却与单孔动物的好多特点极其地相似,如它们都是单孔卵生,有喙无牙,脚有距等等,因为咱是说的陆地变化,我也只是拿这些我个人的认知点做为一部分理性论述的支点而已,而非单纯动物进化方面的专业问题,这里也就不多述了。

有袋类动物进化后,恰值是大洋洲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密克罗尼西亚等大片陆地被海水没淹没得只剩下了零星的小岛屿,把澳大利亚的大陆地与欧亚非美这一大片陆地隔绝开,使它们无法与另一大片陆地动物共同进化,才促使它们成了我们看动物进化的活历史博物馆,而这些个袋鼠、袋狼、袋熊们也成了动物进化的活化石。

 

而这期间的欧亚非美大陆却是相连的,但有一些个内陆海因受地质的变迁而正在干涸,才成了后来大陆上的一片片的沙漠,如我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哈萨克斯坦南面的沙漠、沙特阿拉伯及阿尔及利亚等国家都有这样的大面积沙漠,可见当时的内海有多大了,这是因为陆地在继续地往海下沉积,各大陆地体块的相互作用使内海的海底上升成为平地,随着海水的蒸发,海盐与海中的沙子却留在了地上而成为严重的盐碱地与沙漠,因为不适宜植被生长再进而沙化成为更大片的沙漠。

而这期间的欧亚非美大陆上的动物已经是由有袋类动物进化到了更高一级的哺乳类动物,渐渐的灵长类动物也出现了,陆地上的植物也从孢子类进化出裸子类,又有了被子类植物,才有了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两大类种。这时的大陆上已不像恐龙时代的以孢子植物为主了,陆地也渐渐地被海水分割成了近似我们现在的几大洲了。

 

海水还在一点点的吞噬着大陆,也可说是大陆正在一点点往水下沉积。比如我们的上海,不就是每年都要有很小的一圈被海水吃掉吗?百年以前的海图上所记录的礁岛等标记有一些就找不到了,几百年以前的岛变小了已经是个不争的史实,表面看是海平面上升,图瓦卢成为第一个举国迁移的国家,不只是它一个国家,整个太平洋的小岛国可能是都用不上三五百年就得消失得无影无踪,造成日本列岛地盘下沉的原因有很多,但怎么说都是正在往海下沉的趋势吧。

这就是陆地的密度在增高,地球中心引力在增大,导至陆地正在往海水中沉积,这也使得地球体积在变小。这种推理得出的结果就是地球表面上的低矮海岸、小岛屿先被淹没,大岛屿变成小岛屿再被淹没,最后的几个高地也再变成小岛屿,而后相继的淹没。那时我们的地球就象一个鸡蛋,蛋黄部分是被淹掉的土地,蛋清则是水的部分。所有的陆地都沉浸于海底,以海水覆盖了整个的地球表面,这时我们的地球会变得小了许多,这时地球密度更高了,自身的压强会大得出奇,直到它自身承受不了,也许,它也就成了另一个爆炸的星体,空留下几个残骸在宇宙中飘零了。

 

有人说不对呀,明明是有一些山还在往上长的啊,如中国珠穆朗玛峰,据说是日本也有些山在隆起,这是大陆体块下沉造成的一种现象,个别山的向上增长,与大陆块向下沉相比,简直是微乎其微。

大地在下沉,其实其它的什么也可能都是在往地球中心吸入呢,如大量海水,我在看了太行山的形势,就像是海水消失后的痕迹时就在思考着这一问题,应该是地心当时是空的,不知是那次地震后的缝隙把海水全都吸纳到空着的地心,才把这里的山全都显露了出来,这种现象在别的地方也或许有,也或许现在的地心还有空的部分呢。也或许地球上的水也会以蒸发的形式消失呢,当然这点暂时还是我纯粹的猜测。

大地在下沉,这就造成了地心的压强在增大,可大地却不是一块整体,这种压强就要从这些个体块的缝隙间有所泻出来达到减压的作用,这每一次的减压都要对这些大地体块做一些调整,主要是使它们搭接得更严密了。

这种压强冲出地面后,它所形成的这种气体,因所含的微量原素如氦、氢等等的比重与平时空中的大气不同,升到空中,我们肉眼看到的也就与平时不同了,这大地压强排空后也就产生了地震了,这也就是地震云出现后不久便发生地震的原因了。而一些山体正在这体块的间隙上,一些质地密度高于这种压强的地表就在这压强的渐渐增高的气口上漫漫的增高了,而另一些则成了地震,在海上则促使成了海啸。

当然是我们也没有必要悲观失望,从地球上有生命体的出现到现在已经几亿年了,有人类到现在也已经是多少万年了,整个的地表不是变化不甚大吗?不用说是地球变为水球表样,就是我国周边的像日本岛、南韩半岛、台湾岛及南沙诸小岛,这样的小岛到全都淹没,至少也得两三千年吧,或许得七八千年,也或许要几万年呢,至于地球的整体毁灭,就是地球表面全都变成海水,起码说也得几百万年,几千万年或是几亿年吧,至少是不可能近些年就终结了地球它老人家的使命的。

 

从另一个观点看,全球变暖也可能是与地球密度增高,自身压强增大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地球在太阳系中,太阳系又在银河系中,银河系又在更大的星系中运动着,他们是相互制约的,每一个星体到什么时候与什么星体靠近或是更远,它们运行的相向与相背,这都是有一个个循环的或大或小的周期性,小的如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的变化,而在宇宙中,这种循环性可能就是大到几十年、几百年,甚而是大到几十万年几百万年,或者说是更长。以人的记忆去作比较,短短几十年,也只能从人类的区区几千年的有文字的史上去做有限的参考了。

由现代的探测依据写在很多的有关地球学研究文献上的资料表明,恐龙时代就是很热的时代,后来又进入了较冷的时代。可在这大以前也是有特别冷或热的时代,就在恐龙灭绝以后也还是又有了特别热的时代的。其实就史前传说中大洪水的记载就有多次吧,如中国的洪荒时期,西方的诺亚方舟时期,我认为这都是如现在一样,也就个地球暖期,也一样是冰山溶化,至使海水更加快速地淹没了陆地的一部分,这是一种周期性的天体自身调节及其它宇宙星体运行造成影响的共同结果。每次的这种运动的恢复后,很多的被淹没的陆地可能还会露出海面一部分,有一些小的岛屿也就永远在海平面之下了。

地球变暖的这种循环周期,每次与每次可能也都是不一样的,也可能咱们现在正经历的这一次,却是小规模的呢。

 

现在的地表变暖,淡水资源便成了个大问题,但这也是我们人自己没有考虑到淡水的来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地下淡水的问题。

淡水资源,实际上是由两个方面来的。海湖江河之水,一部分蒸发成气,上升冷却后形成的雨是我们最直观的淡水来源。

而另一部分的淡水却还是人类智慧没有开发的宝藏。大家都知道洋、海的水有多少吧,它可能比陆地的体积还要多,这么多的水,压强得多大,它从陆地沉积到水中部分的所有角度,在水自身的压强力量下使海水向大陆体块内部挤压,这一大部分水从这个天然的超级大过滤层进入到陆地内,自然就行成淡水了。再从可以泄出的陆地缝隙中冲出而成为喷泉,因为是从地中出来,它们有时是受地下压强而产生的,个别的受火山熔岩的热能影响,所以它们有一部分是温泉。

它们是海中之水,它们有时也同地表之水混合而顺流回归大海,来完成它们的循环。

它们有时也从汹涌的地下暗河在没有人察觉中就直接地回归了大海。

也就是这海水浸袭陆地周边的原故,使海边的陆地质地疏松,大地又时时受地心吸引而下沉使地表撕裂。所以,海边的区域就更容易发生地震。与之相反,陆地中或高山地区则受压强引起大陆体块地震的同时把地下的岩浆带出而产生大量的火山喷发,其实,海中深处的地壳较薄弱,一但发生地震也容易把岩浆带出而形成海涌。

有些地下水,却可能是在地质与水形成地球的早期,就是混杂在一起的,它们在地质增加密度的同时被挤压了出来。

当然地下水有些是含有对人类有毒的物质的,这与它们在什么矿物间有关的。诚然,大地的密度越来越高,大地间的容水的间隙也会越来越少的,但他的中间也可能还存较有大的空洞,这是在地球形成的初期所遗留的,这多少亿年的地球变化他内部的压强也不知要有多大呢。但现在的其他的土地密度也还没有达到不容水的这种地步,大概要再过上个几亿年才能吧。地球也还在变化着。

但我们人类没有很好的保护环境,直接或间接地破坏了植被,导至地表更加沙化,以至于水土流失,造成地表干燥后,它的直接后果就是此地不再产生富含水分子的积雨云,也是因为此地区的干燥,才不宜于别的地区富含水分子的云在此聚拢,除非是有大的宇宙星体在运行中带动了云的走向,或是别的地质方面的大事产生冷热空气对换产生了风,带动湿地区的积雨云来此形成久旱逢甘雨的好事发生。自然,云也是物以类聚的,这也就形成了越干旱越无雨也就越热越旱的劣性循环的局面,由此可见,环境还是要保护的。

这些是我近十年来的揣测,也是我在教我的学生们,闲时多次提及的,看近年来发生的一些自然灾难,我觉得说一些这类事情的本质是件很有意识的事情。当然我说这些纯属是一种类似于猜测的说法,有些不对的地方会让这方面的行家见笑了,今将这些公布出来,也没准为那位有实力的这方面的专家提供了什么发现上的灵感呢。

2010年49日作于吉林市松花江上画室,

2014年56日修订于北京东直门内小院

2015年1015日再次修订于北京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您的评论通过管理员审核后会显示在最新评论中)
呢称: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