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风云再聚
由于地利吧,北京路与重庆路相交的这一小块地方,凭着几家书店,几家书画用品店,与文庙的书市也没有几步远,重庆路往下没有多远就是松花江沿岸,重庆路的西侧则是吉林大街,这里又不是吉林市的闹市区,但这里却已形成了当时的文化小气场。所以李硕一回到这里,马上有了大的好转,本身从西安路那面带来了几个学员,现在又有学生从外县好远处投来的,以前的学生刘姐刘丽娟女士也几经曲折,又重新回到李硕身边来学画。
可以说搬回来这年的冬天除了孔老先生去逝,李硕失去了一个知音外,整体上还是不错的。画室也来了一些很不错的成员,如王颖本身是邓砚光先生的书法学员,字是很棒的,画原先也是与吉林市的一位画家学的,也有了一定的底子,他还带来了张丽,也是有一定水准的。陈薪名,本身是吉林市书画名宿宋辛程先生的高足,也来李硕这里画画,当时在李硕的心里,真是怕人家得不到东西而去。李硕曾仔细地研究了他的一些作品,找出他的一些可商榷处,并从此入手,对于他,李硕主要是从色彩上与大的构图及格式上下了一些功夫的,李硕深知,现在得到的每一步的不易,让人家有所得而不耽误人家则更是不易。
戴凤波,来自永吉县,路程也很远的,本身也是一位美术教员,她来后没几天并把她的小学员刘静璇也带来了。
刘静璇小学员是其父领着与戴凤波老师一起来的。那天,下着大雪,小刘静璇来后,瞪着大眼睛环视了周遭后,就静静地看着别人画画写字。李硕为别人作了示范后,就让刘静璇也拿笔画画写写,以便于知道从何处下手来教她。小孩却看着那只大笔感兴趣,就蘸着清水在地上写了起来,看着她那认真样也是够可爱的,大家也是在说笑之中定了刘静璇该是哪一天什么时候来上课。她的爸爸到对过的翠林轩买了个册页本,求李硕老师写点什么,以作留念,也算是对这一天的一个记载吧。打开扉页,李硕信笔书到:
小弟子刘静璇购册页欲集丹青,为之作序:
刘静璇小友,今日初临我室,显通灵于案前,习学翰墨丹青为是念。展纸挥墨,初具胆识,于未学处着手,白描仕女、嬉做榜书、泼墨涂荷皆得我辈所喜。也是其前任之师戴氏凤波女士启蒙之功所致,正如大鹏之卵当值良禽相孵方成其巨鸟,纵日后扶摇,此功犹不可灭也。小友今日来投,逢多年未遇之严寒,山峦玉冒,树满梨花。漫天飞雪,欺鸟雀无踪;寒江欲冻,迫野鸭避巢。人人尽欲长居寓所,独静璇小友能随父执,长途来我处,并乐之此行,其乃大志者,示其他年能不庸者。斯文为序,更为励其心志,日后有成,方为吾所望欤。甲申冬至月初八,李硕。
李硕即兴挥笔写序,以前也曾做过,但想在此道上下一番功夫,却是始于一年前,当时安徽泾县左来雨先生来吉卖纸,经长玉介绍至李硕处,李硕看其年幼就已开始阅历江湖,也深深地有了一番感慨,也是有一册页,那是李硕第一次为人写序,信手挥来,打那以后,却是一发不可收拾。
即兴写来,古人亦常有之,俗称为文不加点,要求是不圈不改,信笔挥来。据说汉时的邯郸淳写《曹娥碑》时就是一挥而就,即兴为文,文采也好,信笔成篇,而字又写得好。李硕看东坡传时,书中写到苏轼就常于此道,在李硕的意识中,古人能的,今人就应该能做到。近千年前的苏大哥能于此道,我们学步都不行吗?
为左来雨写完序后,可说是意犹未尽,恰长玉处卖红格宣纸,想在这种纸上写出一篇小字以示宣纸纸性,他那时正忙于他的国学课题,就不愿意在这上做水磨功夫,便推与李硕来写,李硕有了为来雨写序的经历,也不推却,又即兴写下了《我心自叙》篇章,全文如下:
“我心有超然之气,而筑楼阁于灵台。
摒粗俗之野气,弃霸悍之强行,绝卑微之一举。高能凌青云,随手采摘星月之华光;净如冰玉,可透析大千人性之深隅;空广无垠,容星河灿灿、东西风情、三山溪水、林木花鸟及世间浮尘。
境处众美:峰嶂叠叠,因云横其腰而隐约形迹;松涛阵阵,杂鸟啼樵歌才自然风神;河流涓涓,泉清甘美,为滋心源。
免移石作山之劳苦,闲引源注潭之烦心,一如造化之绝妙,而无半许人为拙做之遗痕。四季有鸟啼青树枝间,随处俱管弦清韵之流响。蜂蝶集蕊,玉露滴花,摇曳于目前。
此间有孔孟之广识而无其羁规,多庄周之虚渺而近我之情性,汇禅佛之睿智而少其空言。低便容于桑农渔樵,与凡夫俗子为伍,笑谈世中俚语,作自食其力之事,不奴颜权贵之下使心之不安;高常品清新小句,赏自作翰墨丹青玩意,与友者论豪迈超拨之诗,语人生磊落之道。
凭栏苍山如黛,心境旷达;登高目无遮隔,一望千里。外观斯筑,层楼叠户,方觉堂奥多多且深。随意增删,使知结构尚变而不囿于一格。
入阁详阅,先闻得书香之气息盈鼻,图藉中尽藏大千之万象。内充之物,近于芜杂,唯包罗众态为是,古不嫌其老能取其新意,近不随流而撷是者为之。墙上空空,未张标新立异之语而徒劳其功;设置唯朴,能为我所用者称上,更不陈浮华以媚豪贵。
他人于我境界之外,三日暴富或一夜成名,吾固不惜得,任之挥金如土,一诺百应志得意满而势态高昂。
愚独在我之阁内,安贫以乐之所为道,学我之所学,习我之大术,唯宁静,唯淡泊,唯做吾所乐业,以无为他事而求之。”
此篇书写时间是2004年3月21日,当时还在西安路住呢。李硕借此文描述了他自己的学术框架,同时也表达他自己的做人态度,他自己也对此篇章较为满意,甚至他个人认为比古人的《陋室铭》好,《陋室铭》篇章,作者对他的思想都不是十分自信的,至后来还得引用“圣人居之,何陋之有”句来证明他的所说。
李硕认为,自己的文章,就是自家的言论,又何必去引经据典来证实对与错呢,所以李硕之文很少是引用经典的。李硕这种说法,他也只是说了一半,还有就是他深知自己的记忆不好,怕引用有误,让人笑话。
再说作文中征用典故,可懂典故的人并不多的。文章就是传达作者自己意思的,如果有些人读不懂,那这篇文章不就减损了它作为表义的作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