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浅涉金石
到关东画廊后,尤其是做更夫后,有了大量时间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当时关东画廊,有须要工笔花鸟画的,而店里又没有,顾客想要买的作品,基本上就由李硕来绘制。
店里有好多的寿山石、青田石、巴林石的章料,有顾客须要治印的就找当地的治印名家,后来有一般的用印者须要治印就由李硕来搞。
李硕还是几年前在家学习篆字时,信手刻过印的,但并没有专业的练过,好在他通晓篆法,本来能识篆的人也并不多,贾老师培养他搞篆刻也算是对了李硕的路了,贾老师先给他找了一本邓散木撰的《篆刻学》,这是李硕第一次系统地研习篆刻,从印史的赵孟頫第一位文人参与治印开始,文彭开启印学,至明清印学分宗立派,各门各派,林林总总的一一罗列,介绍风格细腻,文字详实。又从治印的刀法剖析,冲刀、切刀的详细介绍,及应用的窍要。又把印面的章法,布白的均匀、留红的妙处。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汉印的书籍,李硕能记住的则主要是《十钟山房印举》。
李硕临印,他很注意细节,在一方印中,每一笔画的笔头笔尾的形状,整体看似乎都是一样的,其实细看则都是不同的,有些略方,有些可能是略圆,有些可能是齐平的,而另一些可能是斜角的。笔画的粗细变化,用刀的手法,有的是先冲后切,有的是先切后冲,也有些刀法是冲切并用,甚至是都很难分用的是冲刀还是切刀。可见是事无定格,万法无法,在于适用而已,明了事中规律,当不尽受规律束缚,但学习,首要的还是要守规律,要循序渐进,李硕学治印也是如此的。
如他的一块青田石料,2公分见方12公分长,临邓散木书中的一方印,刻好后拓出印来比较不足后,磨平再刻,再比较、品味,再磨平重刻,从用刀,从笔画形,从章法,每一笔的转折处,笔划的交接处,细细的观察,细细的揣摩,最后这块石头反复磨得就剩下了一块2公分见方的小块石料了。对于学印者,把一块块石头变成粉末,是平常的事,李硕也一样的,他也不知道到底用了多少块石头呢。
邓氏的印文,有些是平稳均衡的,有些印面的笔画却是整体的一面偏粗,另一面偏细,很是别致。有的印面在横竖画中参与一圆转笔画,也甚为雅致,可以说是俏皮,总之他看邓氏的印,看得细腻,也正是由邓氏印风的品味,才转渡到对汉印的理解的。
当时,有一位解氏同道,用密集的切刀法刻了一方印,笔画如屋漏痕,古意斑驳,一下子触动了他的感觉,一连几天都连用切刀,以至以后的印中一直都有切刀的影子蕴含于他的印中。李硕学艺正像他自己所说的,做人可以心眼死些,做艺心眼必须得活些。
但李硕是工笔画起家的,做事还是喜欢工整细致的,后来又参看了一些玉印作品,对它们那笔致圆润的特点更是喜欢,以至于后来看到王福厂的工整印风时也是喜欢,但又抵触他板滞的一面。那一时段,严格的说是他学印的阶段。